在苏建发小时候肯定没想到自己这一辈子会走得这么远。
他出生在大西北的陕西蓝田,第一次出远门就直接登上了“世界屋脊”青藏高原,一年后又随部队从格尔木坐了7天7夜的闷罐车横跨大半个中国到了北大荒的黑龙江嫩江,后来工作调动又来到了辽宁,终于在这里扎下了根。
今年73岁的他和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样喜欢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他说,回首往事,自己的一生虽然平淡无奇,但是一直尽职尽责,没有虚度年华的悔恨和碌碌无为的羞愧,也算是“青春无悔,人生无悔”了。
两次保送 他没辜负家人的付出
苏建发是家里的老疙瘩,刚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贪玩,直到上三年级的时候,父母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开了个“家庭会议”后,苏建发才知道家里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,他一下子就长大了。
“父亲当着哥姐的面对我说,家里需要劳动力,所以你大哥一天学都没上过,你二哥和你姐也没办法念下去了。你最小,家里再困难也要让你多念几年,以后好有点出息。”苏建发一直记得当时哥姐对他说的话,“我们不能继续上学了,你可要努力,不能再贪玩了。”
下定了决心的苏建发很争气,念完四年初小,就成了村小学唯一一个保送高小的学生。
念了两年高小后,学校公布的三人保送初中名单中又有苏建发的名字,“我被保送到咸阳市第二中学。”苏建发说,“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。”
这付出不只是苏建发自己努力,更有父母家人的支持。“当时住在学校,在食堂吃饭不仅要交粮油还要交伙食费。”为了省钱,初中三年,苏建发都是周六晚上赶回家,周日晚自习前带回一周的干粮,“我们那边吃锅盔,菜就是咸菜、豆瓣酱。”
“那时候正是自然灾害时期,父母和哥哥姐姐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省下来留给我。”苏建发只能靠努力学习来回报家人的付出,“我各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。”
不过贫穷是最大的坎,1961年初中毕业,苏建发面临三个选择,一是考高中、二是上师范、三是当兵。“我不忍心再让家人忍饥挨饿、节衣缩食地供我读书了。”最终苏建发选择了当兵。
小鼠洞的藏粮解决了大问题
苏建发说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都是难忘的,虽然得过很多荣誉,他仍清楚地记得入伍后他得的第一个奖励是“假日一天”,奖励他执勤和平日工作表现突出。
说到执勤,入伍两个月后,苏建发第一次单独站夜哨。班长例行巡视后十来分钟,苏建发突然发现有个黑影移动过来,“班长刚走,肯定不是他。”苏建发很警觉但是也很紧张,直接就子弹上膛了。
喊话一问,原来是中队指导员,指导员表扬了苏建发警惕性高,同时又让他赶紧把子弹退出来,“慢点,慢点,可别走火。”站岗次数多了之后,苏建发还写了个顺口溜发表在了中队的板报上。
在格尔木不到一年,部队突然接到了调动的命令,第二天就出发了,坐了2天敞篷汽车到了西宁之后,休整几天直接就坐上了火车。直到火车启动了,大家这才知道目的地是黑龙江。
到嫩江的时候是四月份正赶上青黄不接的,粮食不够吃,走访群众之后得知,北大荒的老鼠洞里有粮食。于是,苏建发所在排就接到了一个任务,“挖鼠洞,找粮食”。
大家伙都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,老鼠洞虽然看到不少,可大干了一天,才挖出20斤黄豆。
于是连里又请来了一位老大爷做指导。“这才知道鼠洞的道道这么多。”苏建发说,“洞口有新鲜爪印,洞口土和周边不一样的洞里才有老鼠和粮食。”
“洞深能有半米,洞长十多米,而且这老鼠不仅把洞挖的曲曲扭扭的,还在洞口按了‘防盗门’。”苏建发说老人家现场教学让他们开了眼界了,“老鼠洞里有专门的储藏室,还有铺着草的休息室,甚至还有专门的卫生间。”
“洞里储藏的黄豆和小麦都是一粒粒的,非常干净,什么杂物都没有。”第二天全排就一下子挖出了200多斤黄豆,一周时间挖出粮食2000多斤,为部队解决了大问题。
忠孝难两全 仍是最大的愧疚
当了三十年兵的苏建发对那时的生活还是记忆犹新的,“我当兵第一个月,因为在是高原地区的部队服役,扣除14元伙食费,一下子发了53.28元。”数字记得这样清楚,是因为父母当时东挪西借地才给苏建发凑了40元零花钱。
领到薪水的第二天,苏建发就给家里寄回了60元。父母回信说,“看来你已经长大了,知道顾家了。你在外面不容易,少寄点,家里怎么都能凑合的。”后来随部队转战黑龙江后,扣除伙食费工资只剩下不到20元,苏建发仍然往家里寄钱,他说父母家人之恩不能忘,自己省点也要回报。
“都说自古忠孝两难全,我是深有体会。”苏建发参军六年都没能回一次家,因为各种客观原因离不开部队,他能做的就是时常写信,半年寄一次钱。“母亲几乎天天掉眼泪,有时候还大声哭,说是想小儿子了。每次收到信,她马上让人读给她听。我在部队得的奖状和喜报,她全都镶在镜框里挂到了墙上。”
终于回家了,“见母亲坐在炕沿上,我‘噗通’就跪下了,大喊了一声‘妈’。”苏建发说母亲就一直抱着他哭,哭够了才说,“你还知道回来呀,你还没忘这个妈呀!”
“母亲病重,我从部队赶回去时她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;父亲病重,我因为工作耽误了两天,回家时已经下葬了。”苏建发说感谢父母对他这个军人的理解和宽容,只是逢年过节的,“想起父母,我都会自责,也是我今生最大的愧疚。”
以清白遗子孙
退休之后,苏建发又捡起了爱好,写写诗,写写书法。2013年在他70岁的时候,他用了三个月时间,用篆体写了毛泽东的37首诗词,装裱成个了近十八米的长卷。“人老了也应该继续体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活力。”
“以清白遗子孙,不亦厚乎。”他说老年人喜欢回忆,并不是回忆自身的辉煌,而是想要启示后辈。“由于时代的发展,儿孙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的日子,不完全知道什么叫艰难和勤俭,也不完全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”
苏建发说好的家风才是最好的精神财富,“长辈的亲身经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,启示儿孙们不忘长辈们的经历和奋斗精神,知道今日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和长辈们的艰苦奋斗。”
与妻相识一年
只见过四次面
与妻子尹振华相识时,调动到沈阳工作的苏建发已经28岁了,部队领导都替他着急,“许敬先副主任介绍的,也是现役军人,她父亲牺牲在了朝鲜战场。”苏建发说,“当晚就在许敬先副主任家见的面。”
“漂亮、开朗,尤其是明亮的眼睛和齐肩短辫让我心动。”苏建发说,就是“一见钟情”,就是“相见恨晚”。第二天,苏建发就登门去拜访了“未来丈母娘”。
第三天,尹振华就回远在朝阳的单位了。“我们一年就见了四次面,她回来三次,我去了一次,平时就是写信,一周最少一封。”
1973年4月,两人认识一年多后,就在苏建发的单身宿舍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。
尹振华调回来后,两个人只能挤在独身宿舍里,可是有了孩子就不方便了。苏建发说第一次搬家是在1975年,“军区家属宿舍有一个闲置的浴池,我们把十来平方米大的更衣室收拾收拾,门窗一修,就安了家。”
可没住半年,浴室要改造,作为双军人的无房户,他们终于分到了一个23平方米的宿舍。这第二次搬家,宿舍里不仅有“两水两气”,还有床等家具,“又买了缝纫机和黑白电视机,终于是有了家的感觉了。”
第三次搬家是在1985年,这回住上了二室一厅的房子,“置办了排油烟机、电冰箱、彩电和录放机。”苏建发说,“还安装了住宅电话。”
2002年,因为街路改造,苏建发两口子拿出50多万积蓄在北陵旁边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,“安装了空调,还隔出一个淋浴房。老伴说,做梦都没想过能住这么大的房子。”
苏建发说四次搬家,条件是越来越好,“我们家生活的变化就是祖国大地上各个家庭变化的缩影,我们国家真是越来越富强。”
信息来源:http://www.rrbjbw.com 广州人人搬家 广州人人搬屋